 | 計 畫 名 稱:運用ALOS/PALSAR雷達影像進行北臺灣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位之活動性評估 |
|
主管單位: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
|
執行單位: | 中國文化大學 |
|
執行期間: | 105年2月~105年12月 |
|
年度: | 105年 |
|
核定經費: | 2,500仟元 |
|
計畫主持人: | 陳柔妃 |
|
中文摘要: | 2009年莫拉克颱風期間,由潛在大規模崩塌轉換成劇變式山崩,在小林村造成450人的傷亡,如何找出台灣全島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位、評估其活動性,成為政府單位進行山崩災害防治的重要議題。過去幾年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針對莫拉克颱風受災區,產製高精度空載光達(Airborne LiDAR)數值地形,配合同步高解析度航照影像,輔以地質資料及野外勘查,判釋出坐落於臺灣北部地區共38處,具保全對象之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位。為精確研判山崩之滑動規模與滑動機制,多採用各種地表監測或孔內觀測儀器,直接、即時且高精度的山崩活動監測資料,對了解山崩的機制與研擬山崩預警策略而言是一大助。然而,地質鑽探與觀測儀器之設置皆所費不貲,再者其觀測資料受限於單點觀測,推估整個潛在山崩區域的滑動面位置、探討滑動機制仍有一定的難度。
本計畫利用時域相關點雷達干涉技術(TCP-InSAR),分別解算2007-2011年間計畫範圍內,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位之長期地表變形速率,並以大屯火山為例利用GPS連續觀測網驗證TCP地表變形量,其差異值之標準偏差值介於3-10mm。配合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位之地表特徵,可區分為四種崩塌類型:以主崩崖或冠部活動型大規模崩塌類型為例,量值I代表單位面積下降程度高,共5處(>10%);量值II共6處(1-10%);量值III共5處(0-1%),共計16處;以複合活動型大規模崩塌類型為例,量值I共4處;量值II共3處;量值III共4處,共計11處;以坡趾侵蝕型大規模崩塌類型為例,量值I共計2處;量值II共計2處;量值III共計1處,共計5處。其他類型共計6處。
時域相關點雷達干涉技術可初步評估潛在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位之活動性,有助於得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位之全面性地表變形資料,其成果可提供後續規劃現地監測之參考。未來透過眾多衛星雷達覆蓋地表,除了持續精進與改良時域相關點雷達干涉技術域性之方法論,結合不同雷達衛星種類,提高雷達影像之時間精度,進而評估各種衛星應用於台灣的適用性,以期達到廣域性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位之活動性監測。
關鍵詞: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位、時域相關點雷達干涉技術、ALOS/PALSAR衛星雷達影像
|
|
重要工作項目: | 1. 衛星雷達影像建置與前處理工作。
2. 建置地表變形資料。
3. 分析地表變形解算資料檢核與流程。
4. 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位之活動性評估。
5. 現勘作業與後續評估應用及災害防治。
|
|
預期具體成果及效益: | 1. 完成衛星雷達影像建置與地表變形資料。
2. 完成地表變形解算資料檢核與流程。
3. 完成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位之活動性評估及現勘作業後續評估應用等模式。
|
|
檔案下載: | 運用ALOSPALSAR雷達影像進行北臺灣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位之活動性評估.pdf精簡報告-運用ALOS-PALSAR雷達影像北臺灣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位之活動性評估.pdf成果海報_運用ALOS-PALSAR雷達影像北臺灣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位之活動性評估.pd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