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都市化迅速發展,透水面積逐漸減少,造成地表逕流量增加,加上近年來受氣候變遷之極端降雨影響,災害的風險與強度增加,致使都會區承受淹水災害的能力降低。政府為因應氣候變遷情況,兼顧都市發展與水環境平衡,減輕都市水患情況,制訂「流域綜合治理特別條例」,以不增加下游河川、排水系統負擔為原則,持續推動逕流分擔及出流管制之措施,加強工程與非工程之治水政策,其中雨水滯蓄設施為都會區基地開發之重要減災手段。然而,臺灣降雨空間分布差異甚大,滯蓄設施設計過程需符合法律規定,並取用正確的降雨紀錄分析成果,配合規劃地點之地文、水文、土地使用特性,更須考慮下游排水系統之通洪能力,方能達成正確且有效的配置規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05年「雨水滯蓄洪設施型式量體配置Web-GIS雲端操作系統之建置」,已利用Web-GIS技術整合水文分析方法、政府開放資料、雨水下水道人孔流量資料,以及相關法規限制,針對都市計畫區面積2公頃內之基地開發,建置複合型滯蓄設施配置之分析工具。然而依據「流域綜合治理條例」,設計者於基地設計規劃之時,應納入綜合治水理念之考量;此外,依建案設計配置之需求,基地雨水出流有可能排放至兩個以上的排水出口,故如何使系統之運算功能與操作介面更趨完善、完備,並推廣與落實於實際應用,以使建築從業人員與政府機關管理人員能清楚瞭解系統功能與操作方式,乃為一項重要的工作。
本研究以新北市全區為研究範圍,考量同一建案內,不同基地排水系統之雨水滯蓄設施配置情況,建置複合式基地運算功能,並配合流域綜合治理政策,納入出流管制計算機制,藉此考慮開發基地周圍雨水下水道、區域排水系統之允許排放量。此外,亦優化Web-GIS雲端系統之系統操作介面與功能,並製作相關教學影片及辦理推廣說明會,藉此提升建築從業人員與政府機關管理人員之使用意願,以減省雨水滯蓄設施設計與管理工作所需之時間與人力。
關鍵詞:雨水滯蓄設施、雲端操作系統、水文分析工具、複合型設施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