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核電事故震撼全球,後續環境放射性污染影響及復原亦引起世界各國關注,國人非常喜歡食用日本食品,因而日本進口食品的放射含量監測特別受到重視。我國目前面臨放射性分析能量不足,當國內發生各種形式輻射相關之複合性輻射污染災害時,尤其在南部地區會因此一窘境而承受極大地的檢測壓力。本計畫目的希冀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建置輻射災害備援實驗室,提升並強化南部地區放射性分析能量,平時可以訓練相關人員與年輕學生的參與,協助各級政府進行市售商品調查或環境輻射採樣檢測作業,接受民眾或廠商委託進行進出口食品、消費性商品、環境試樣放射性含量檢測等技術服務,當發生核子事故或輻射相關意外事件時,備援實驗室亦可支援應變單位執行各類樣品的放射性檢測作業,提升輻災應變能量,確保國人的安全。
一般核子事故初期的輻射污染核種,以碘-131、銫-134及銫-137為主,此三個核種皆可放出穿透力較強的加馬輻射,經由加馬能譜分析系統可進行檢測。銫-137的半衰期達30年,可作為監測的主要指標核種。本實驗室已參加106年輻射偵測中心所舉辦國內外環境試樣放射性分析比較實驗,分析土壤與茶葉試樣其分析結果均在合理範圍內,並符合比較實驗結果。當核子事故或輻射相關意外事件發生時,屏科大備援實驗室亦可支援應變單位執行台灣南部地區各類樣品的放射性檢測作業,提升輻災應變能量,確保國人的安全。
關鍵詞:放射性分析、銫-137、加馬輻射、比較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