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為延續前期年度(2015年及2016年)之大規模崩塌降雨條件研究,應用臺灣寬頻地震網之地表振動紀錄於獲得大規模崩塌發生時間資訊。本年度計畫目標為2001年至2004年,以及2015年至2016年間發生之大規模崩塌。同時,本計畫也一併統整前期研究成果,將各項崩塌相關地動訊號及促崩降雨條件資料整合為2001年至2016年。計畫工作項目包括,大規模崩塌判釋與地形特徵分析、崩塌地動訊號的偵測、訊號特徵分析,以及促崩降雨條件統計分析。
大規模崩塌的判釋結果及地形特徵統計,顯示2001年至2016年間,共有893處崩塌地之面積大於0.1平方公里(10公頃),其平均邊坡坡度為30.2度。從臺灣寬頻地震網之地表振動紀錄中,判釋出可能為塊體運動所引致且成功完成崩塌位置配對之訊號數為84處,其訊號之包絡線面積及最大地表速度均與崩塌面積呈正相關。
本計畫採用平均降雨強度(I)、降雨延時(D)、有效降雨量(Rt)、土壤水分指數(SWI),以及臨界水量(Qc),共5項雨量及水文因子進行各類促崩雨量門檻值分析。成果呈現了I-D法、RTI法、D-Rt法 、I-SWI法,以及I-D-Qc法之門檻曲線及公式,亦針對不同資料年度、岩石類型,以及地理區域之促崩降雨門檻值進行探討。
關鍵詞:大規模崩塌、寬頻地震網、地動訊號、促崩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