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全球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的影響,導致極端降雨事件頻傳,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即為強降雨事件的明顯案例,造成臺灣中南部山區遭受嚴重災情,此一事件亦突顯大規模崩塌所造成之災害,未來恐對臺灣山坡地聚落造成嚴重災害威脅。另一方面,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已針對莫拉克災區,劃設多處可能危及居民安全之潛在大規模崩塌地區。因此,為預防未來豪大雨或颱風來襲時可能造成之災害,即有必要針對坡地崩塌防災課題進行更深入的研析。尤其對於地小人稠的臺灣,受到氣候變遷之影響,坡地災害類型將轉變為多元,且災害規模將遠超過過去歷史事件。復以面對即將來臨的政府組織改造,水土保持局未來亦將擔負坡地崩塌之防災、減災業務。面對未來未知的災害可能,本計畫冀望以災害管理的觀點,以坡地易損性與崩塌風險為基礎,進而建構崩塌警戒模式與管理的策略。
本研究發展以坡面單元為基礎之坡地易損性模式,預期可建立颱洪事件對於災前崩塌警戒之量化評估模型。本模型並可應用於發展坡地崩塌風險評估分析,進一步應用於建構坡地崩塌風險分析模型及提供未來減災應用之參考,其中將透過以下四大工作項目:1.重點聚落管理單元坡地易損性模性研析,2.重點聚落管理單元崩塌風險評估,3.複合型坡地災害行政區警戒機制研析,4.重點聚落新增及管理單元警戒模式實測,提升國內坡地崩塌量化分析、警戒與風險評估之研究發展。計畫研究之內容,係以陳有蘭溪、荖濃溪、旗山溪以及新店溪等四個集水區為例,基於海棠颱風(2005年7月)、辛樂克颱風(2008年9月)、莫拉克颱風(2009年8月)及蘇迪勒颱風(2015年8月)之崩塌資料庫,發展不同類型坡地之易損性曲面,並將坡地易損性曲面應用於發展坡地崩塌風險評估方法及崩塌警戒機制建立。基於105年發展之雙變量易損性分析方法,考量地質、坡度、河道遠近、坡向、崩塌植生指標等因子將坡地歸納為48類坡地,並建立二種雨量因子(最大小時降雨和總有效累積雨量)之易損性曲面。另一方面,本研究發展整合式崩塌風險評估方法,以歷史雨場之雨量建立雨量機率函數,結合雨量等機率線與崩塌等機率線,在崩塌警戒機制方面,本研究發展二階段崩塌警戒機制的程序,首先利用水保局FEMA系統中的歷史災情速報資料建立雨量臨界機率曲線及崩塌臨界機率曲線,然後推估崩塌警戒和崩塌潛勢的臨界雨量值,未來將可有效地應用於颱洪應變期間之坡地崩塌警戒評估。
關鍵詞:崩塌、易損性曲面、警戒模式、坡面單元 |